多亩,是园区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。
因为停业整改,工人大多数都放假了,厂区只看到安保和设备维护人员,在董健等公司高管陪着下,陆飞扬视察了整个厂区,感觉到有些寥落,缺少朝气。
看来,基地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,但所谓解铃还的系铃人,陆飞扬打算彻底解决问题。
只是,他还在等一个人,那是他不久前埋下的一些棋子,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。
谋定而后动,这是陆飞扬现在的想法,不动则已,一动就是绝对碾压。
从已经了解到的情况,梁溪这边非常复杂,所以,他不在乎多等几天。
但是,他也不是傻傻的在酒店里等待,而是带着陈华钟明华去了爷爷的老家,离梁溪不远的姑苏。
所谓“石之美者,玉也”。在古人心目之中,玉是完美品格的象征,古代就有“君子如玉”、“洁身如玉”的说法。
而和田美玉,则是华夏四大玉石之首,在远古的大汶口、龙山等文化遗迹中,就能觅得它们的存在。
而和田玉一说,起初就是特指出产于我国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。
但是,现在的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,但其本身却不是地域概念,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,而是这一类产品的总称,不论国内也好,国外也罢,只要是透闪石成份占98%以上的石头都被命名为和田玉,所以才有了青海料、韩料与俄料等等之说。
虽然成分相同,但是品质却是各异,对于陆飞扬来说,出产自和田地区的最正宗,才符合传世珠宝的理念。
不过,在去和田之前,陆飞扬借这次来梁溪的机会,先来到了爷爷的老家姑苏看看。
华夏玉雕,习惯分为南北两个流派,如果将以京城等地为代表的玉雕比喻为北方大汉的话,那么,以苏杨为主的南派玉雕就可以用小家碧玉来形容。
陆飞扬知道,故宫玉器馆的镇馆之宝之一,就是出自苏扬工匠之手的大型玉雕“大禹治水”山子,它是由有一块高达两米、重达七吨多的新疆青玉,经过杨州玉雕艺人的精雕细琢,历时六年而成。
据史料记载,清朝乾隆年间,采玉工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玉矿中开采出了一块巨大的青玉,当时被视为至宝,官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长途跋涉运到了京城,而痴迷于玉石的乾隆皇帝见到如此稀世大玉,也认为是国之祥瑞,就让命人将玉石运到苏州,让画工把古代传说中的“大禹治水”图临摹在玉石上。
工匠们因材施工,在山子上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手法,巧妙的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,灵活安排山水人物,在山崖峭壁上,创作出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的宏大劳动场景,陈辉逛故宫的时候,看到雕刻有崇山峻岭、飞瀑流泉、古木苍松的景致,多次欣赏仍意犹未尽,叹为观止。
而乾隆皇帝是个附弄风雅的高手,他命玉工在山子的正面中部山石处,刻阴文篆书“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”十字方玺;背面上部阴刻有《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》御制诗,下部海刻篆书“八徵耄念之宝”六字方玺。
乾隆皇帝命造办处制做此器的目的是通过颂扬大禹治水的功绩,表白自己师法古代圣君之心,以此博取一代明君的声名,并以此显示国力的强盛。
可惜,清王朝自此之后国势渐危,令后世叹息……
爷爷说过,陆家那些依旧坚守在老家的亲人们,靠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,有大部分人以玉雕谋生。
说到和田玉,就绕不开苏州;而谈到苏州玉雕,有离不开相王玉弄。
相王玉弄,在华夏玉雕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,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但是现在,普通人来到苏州,是找不到这个地方的。
在如今的苏州,游们买玉赏玉,更多是到一条叫做相王路的街道,而以相王路为主干,加上与之相连的树枝状的里弄,就是苏州玉雕的精华所在。
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低矮房屋里,来自远方的和田玉终于遇见了自己的伯乐,在无数玉工的手里,一块块玉石被他们视为眼里的情人,温柔以待,精雕细琢,重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。
陆家的祖上,就是苏州众多玉雕世家之一,曾经也出现过陆子冈这样的玉雕宗师级人物。据说,陆家在鼎盛时期,在城西的木渎镇购置田地,广置家业,而陆飞扬来到苏州后,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木渎镇上的陆家老宅。
说起这个木渎镇,可是大有来头的。
春秋末年,吴国和越国之间战事不休,最后越国战败,越王勾践听从了谋士范蠡等人的建议,施用“美人计”,献美女西施于吴王。
此后,骄奢淫逸的吴王夫差专宠西施,还筹划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,还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,史载“三年聚材,五年乃成”。在修建的过程中,光是从全国各地征用的木材源源而来,数量之多导致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,“木塞于渎”,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。
木渎四周群山拱峙,又毗邻太湖,既得真山真水
第120章 从梁溪到姑苏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